SLA(服务等级协议)标准是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之间约定的服务质量量化指标体系,其核心在于通过明确指标、责任和补救措施来保障服务可靠性。
核心指标标准
可用性(Availability)衡量服务正常运行时间的比例,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例如:99.99%(全年停机约52分钟)
99.999%(全年停机约5分钟)
计算方式:以全年总时间为基础,扣除不可用时间占比。
准确性(Accuracy)定义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容忍度,如错误率、数据丢失率。例如:Google Cloud规定月度错误率超过5%的时间需低于0.1%(以每分钟为单位)。
系统容量(Capacity)指服务可承受的负载量,常用QPS(每秒查询数)或RPS(每秒请求数)衡量。例如:通过限流工具(如Guava RateLimiter)或性能测试工具(如JMeter)确定。
延迟(Latency)响应时间要求,常用p95/p99分位数定义。例如:p95延迟1秒,表示95%的请求响应时间≤1秒
协议内容标准
服务范围与目标明确服务类型、对象及关键指标(如网络带宽、故障响应时间等)。
责任划分与补救措施未达标时的赔偿条款(如减免费用)。灾难恢复流程和应急方案。
监控与评估机制SLI(服务测量指标):如CPU利用率、连接数等。SLO(服务等级目标):基于SLI的具体目标值(如平均负载<1.5)。误差预算:允许的服务质量波动范围。
三、制定SLA的关键原则
可量化:指标需可测量(如可用性通过接口成功率计算)。业务对齐:根据服务重要性调整指标严苛程度(如核心系统要求99.99%,边缘系统可放宽)。动态调整:结合业务增长和技术迭代定期更新协议。